# 笔记软件孕育数字分身
我需要一款新时代的笔记软件。
# 一
我很讨厌记笔记:
- 以前是掏出纸笔、把总结内容写在笔记本上;
- 现在是打开笔记软件,想想应该把内容粘贴到哪里
对我来说,因为字写得又丑又慢又费劲,所以在学校从不做文字笔记;
但日常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记录一些信息:一个待办项、一行命令代码、一个冷门知识,或偶然碰到有感触的一句格言、一首诗...
工作至今,尝试多款笔记软件都不遂心,又懒得花时间去折腾定制笔记软件、学习笔记理论与方法;
我怀疑在互联网时代,再怎么折腾,也难以把“做笔记”做成一个正收益的行为;
当下笔记软件的使用过程大致如下:
- 你偶然发现一段信息,打开软件记录下来,其实未来是否需要往往是不确定的;
- 随着记录的信息越来越多,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这些信息,让它们保持有序;
- 当你在某个时刻突然需要曾经记录的某条信息,打开软件去检索内容。
总结来说就是:当前笔记的录入、管理、提取都非常繁琐。
# 二
我期望的笔记软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?
- 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输入:看到的图像、听到声音、鼠标选中的文字、脑中迸发的灵感...
- 能在后台自动将输入的信息整理成有序的知识,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,归纳重点
- 根据积累的知识输出观点、结论
总结来说就是:简单输入、智能归纳、高效提取
目前的底层技术,在工程上在优化一下硬件(手机、眼镜)、软件、LLM(大语言模型)之间的协同优化,差不多就实现目标了;
手机、眼镜特设的 AI 一键录入按钮、随时响应的智能助手;
再等一段时间,称心的笔记软件应该不远了。
# 三
现在有一些公司提供“复活逝去亲人”的服务还比较简陋,差不多就是 LLM + 数字人 + 声音克隆,这些虚拟的“亲人”并不具备对应意识与世界观。
今天有看到一个观点:人的独特性在于 AI 对你的信息收集是不完整的。
那“称心的笔记软件”将最大程度削弱人的独特性,因为它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,最终将孕育出人的数字分身。
虽然“称心的笔记软件”这类工具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,但它的出现、流行是不可阻挡的。
因为一个人的离职、离世,会顺带着他在这个环境中积累的知识也一并消失的话,对一个追求“增长”的实体来说是一种损失;
另外,数字分身还能在许多场景代表个体与外界进行交流,提高个体间的信息交换效率。
数字分身才是笔记软件终极目标 —— 真正第二大脑。
# 四
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
或许,笔记软件的终点并不是“更高效地记录”,而是“逐渐不需要记录”。
当数字分身能充分理解我们的语言、习惯、思维模式,它不再是一个工具,而是一个镜像 ——
我们的一举一动、喜怒哀乐、思考与犹豫,都会成为它学习的素材。
那时的“笔记”不再是人主动输入的信息,而是我们与数字分身共同生成的记忆网络。
它既是我们的外脑,也是我们的回声:
- 我们问它问题,它会引用我们自己曾经的思考;
- 我们犹豫时,它会提醒我们过去做过的选择;
- 我们离开后,它仍会以我们的语气、逻辑、偏好继续与世界对话。
于是,笔记的终极形态,不再是“记录知识”,而是延续意识。